临近九月,天津市各高校、中小学及幼儿园将陆续迎来开学第一天。在即将开始的新学年里,学生们经过了一个暑期的休整,又将重返熟悉的校园。同时,一批“新”学生也将要升入新的学习阶段。有的小朋友第一次走进幼儿园,有的孩子将正式成为小学生、中学生,也有一些学生将远赴外地开始大学生活。
开学前夕,孩子们都在做着哪些准备?新入园、新入学的学生和家长又该注意些什么?学生和家长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新学年的生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一些学生、家长和教育专家,和他们一起聊聊开学前的故事。
家有新生篇
【现象调查】
入学准备忙碌 家长有喜有忧
下周一,3岁男孩乐乐就要正式上幼儿园小班了。虽然孩子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了期待,但乐乐的妈妈张女士这几天却一直愁眉不展,对孩子开学后的生活始终放心不下。“孩子从出生就没离开过父母,全家人整天都围着他一个人转,现在眼看就要送去幼儿园了,我真担心他无法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张女士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
一想到儿子即将离开自己身边,到全新的环境里生活,张女士的脑子里就会不停浮现出各种疑问。孩子新入园该准备些什么?上幼儿园还需不需要买文具?家长应该做哪些准备?万一宝宝不肯去幼儿园,整天哭闹怎么办?这一连串的问题成天困扰着张女士,搞得她心神不宁,上班也心不在焉。
无独有偶,同样是家有新生,即将准备送儿子去南京上大学的高阿姨夫妇这几天也忙得不可开交。“衣服还得多带几件,毛巾、水杯、雨伞都不能忘了……”高阿姨一边念叨着写满各项准备用品的清单,一边帮儿子把这些衣物逐一装进旅行箱打包。母子两人忙活了一个上午,整理出了满满的两大箱行李。想到儿子即将远赴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求学,开始独立的生活,高阿姨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不过,毕竟是第一次离家到南方生活,高阿姨和丈夫心里还是有些放心不下。“南方的气候和生活方式跟北方有很大不同,不知道孩子能不能很快适应,尤其是饮食,怕他吃不习惯。”高阿姨说,自己和丈夫已经跟单位请几天假了,准备陪儿子一起去南京报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入学或升学新生的家长都对孩子的新学期生活表示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一些中学生家长担心孩子升入初中、高中阶段,在学习方法上不能与之前进行良好衔接;一些幼儿或准大学生家长则更担心孩子在生活作息和生活方式上无法适应新环境的改变。
【专家建议】
新生入学 心态最重要
针对新生家长的一些担忧和疑问,记者采访了几位教育工作者和专家,他们都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河东区第二幼儿园园长孟新表示,对于新入园的幼儿来说,家长应该在开学前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和某些生活习惯,这样有助于孩子尽快地、更好地与幼儿园生活“接轨”。“在入园前,有些幼儿在家午睡时间过长,有些幼儿则没有午睡习惯,而幼儿园都有固定的午睡时间。因此,家长最好能够根据幼儿园的作息时间,为孩子安排午睡,让孩子提前熟悉和适应幼儿园的作息生活。”孟新说。此外,孟新还建议,家长应帮助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家长可以带孩子提前走一走去幼儿园的路线,多为孩子描述一下幼儿园里的快乐生活,告诉他今后可以在这里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玩玩具,让孩子对幼儿园生活产生一种向往。”孟新说。此外,孟新还提醒家长,幼儿入园之初出现哭闹现象很正常,家长应该放平心态去对待,不要过于骄纵孩子,应该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尽快让孩子适应新环境、新生活。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亢晓梅表示,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来说,升入新的学习阶段,则更多的是需要在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上所有调整。“例如,高中阶段无论是知识深度和学习能力都比初中阶段有了大幅提升,学生到了高中应该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便能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强度。”亢晓梅说。针对大学新生,亢晓梅则表示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和干预孩子,应该放手让孩子感受独立生活的机会。“家长给孩子准备的行李不需要太多,除了日常换洗的衣物和必要的证件,很多生活用品其实在学校内都可以买到。”亢晓梅认为,学生进入大学意味着步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大学新生不仅要学习适应独立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开始考虑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有所规划。
重返校园篇
【现象调查】
作业大打“突击战” “开学综合征”频现
还有一周就要开学了,即将升入五年级的鑫鑫最近几天一直把自己关在家里,不上网聊天、不打电动游戏,更不愿意和同学出去玩,而是利用假期的最后时间“恶补”起暑假作业来。“假期作业一般比较简单,写得快的情况下我一天就能完成大半本,有三四天就能全部补齐。”鑫鑫告诉记者,班上很多同学都是这样写暑假作业,因为放假期间大家有的上补习班,有的出去旅游、参加夏令营,真正呆在家里学习的时间并不多,所以暑假作业只能最后“突击”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像鑫鑫这样开学前大打“突击战”的学生不在少数,在一些学校还出现了学生之间相互分配作业“指标”的现象,三五个学生分工完成一科假期作业,然后彼此再相互交换抄袭。对此,很多家长表示出了无奈和担忧。家长洪先生说,自己前不久发现上初中的女儿偷偷在网上搜索暑假作业的答案,更令洪先生感到惊讶的是,这些作业题目的答案在网上随意便可找到,还有不少“枪手”团队提供有偿代写作业的服务。“没想到孩子们现在有这么多写作业的‘捷径’,这样的作业还有什么意义呢?”洪先生无奈地说。
除了“恶补”暑假作业,还有一些学生患上了“开学综合征”。一位初中生家长告诉记者,自己的女儿新学期就要上初三了。因为是毕业班,最近几天学校提前开课,但女儿明显不在状态。“每天早上都不能按时起床,整个人没精打采的,晚上回来也不怎么吃饭,有时还会无缘无故发脾气,女儿说自己得了‘开学综合征’,这可怎么办才好?”这位家长焦急地说。
不仅如此,记者在很多网络论坛上也看到,一些学生的“开学情绪”引起了不少同龄人的共鸣。“开学了,再也不能晚睡晚起了。”“开学了,不能再看电影、打游戏了。”“开学了,又要天天吃食堂了!”……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每当新学期临近,确实有不少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或消沉等情绪,有些孩子甚至产生了惧怕开学,厌恶学习等负面心理。
【专家建议】
防范“开学综合征” 家长学校相互配合
教育专家表示,“开学综合征”是指在假期末尾或开学伊始,学生由于无法适应新学期生活而出现一种生理及心理的病态表现。有些学生会表现出失眠、嗜睡,以及一些查无原因的头晕、恶心、腹痛、疲倦、食欲不振等症状;同时还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厌学、焦虑、多动、上课走神、情绪不稳定等情况。其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不强,无法尽快调试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生物钟”,与新的生活节奏不能快速衔接。
教育专家表示,要克服学生的“开学综合征”,需要家长和学校相互配合。家长应该合理规划好孩子的假期生活,监督孩子定时完成作业,切勿一味放纵孩子。特别是在临近开学这几天,家长一定要敦促孩子调整作息时间,控制孩子的玩耍时间,提醒孩子做好开学准备。同时,学校也应该重视学生开学初期的心理状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逐渐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
拉动经济篇
【现象调查】
“陪读”家长 购书不差钱
临近开学,图书、文具市场也迎来了火爆的销售旺季。近日,记者走访了本市多家图书销售市场和儿童商品销售专柜,发现前来为孩子选购各类学习和生活用品的家长络绎不绝。不少商家更是瞄准了“开学季”的火热商机,纷纷推出各类促销优惠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挑花了眼,更让家长们大掏腰包。
“这几天给孩子准备开学的东西,大概花了近2000元。”在本市一家大型购物商场,记者采访到一位正在为孩子挑选电子产品的家长。这位家长告诉记者,每学期开学他都会为孩子购买不少新学习用具。“书包、铅笔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根据孩子的学习需要,会给他买些高端的学习工具,比如点读机、电子词典之类的,只要他觉着有用,我们都会考虑给他买。”这位家长介绍说。
在天津图书大厦三楼的中小学辅导书专区,记者同样看到许多前来购书的学生和家长。一位手推购物车的家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聊天中记者了解到,这位家长不仅为上六年级的女儿买了很多教辅材料,同时也为自己选购了不少图书。“现在有些小学高年级题目,我都不会做,特别是英语和数学。所以,有些辅导书我干脆买了双份,女儿做一本,我自己做一本,这样可以跟着孩子一块学习,跟上她的学习脚步,今后等她上了初中才能继续辅导她。”这位家长说。在这位家长满满的购物车中,记者还发现了不少关于教育子女方式和理念的图书,可见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
“亲友团”助力开学经济
随着大学开学时间的临近,很多大学新生开始陆续来校报到。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很多第一次来天津上学的学生,当然少不了家长的“护送”。除了父母,有些学生甚至带着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全家出动,浩大的“亲友团”也使得学校周边旅店、出租房、饭店的生意红火了不少。在南开大学对面的一家房屋中介公司,记者了解到几天前已有不少学生家长前来租房,他们全都是陪同孩子前来报到的外地学生家长。“有日租的,也有租一个星期的。很多第一次来天津的家长,都打算多住几天,既可以到处旅旅游,也能够多陪陪孩子。现在家家都一个孩子,哪个家长不想陪着过来看看。”中介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每年新生报到时,租房生意都会很火爆。特别是报到高峰那几天,周边的酒店、餐馆、超市都生意兴隆。记者简单算了一下,目前本市出租房或经济型酒店的房价一般在每天200元至300元,加上来回交通费用、餐饮费用,“护送”孩子来津报到一趟,家长至少要花费上千元的费用,有的甚至会更多。
【专家建议】
消费要理性 切勿互攀比
如今,“开学经济”已经成为众多商家的热捧。家长们为了子女的新学期生活,甘愿大掏腰包,无非是希望孩子能够在新学期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然而,教育专家也提醒家长,消费还应需要冷静,开学前的集中消费很容易变成一种浪费。“家长可以适当地为孩子购买学习用具,但过于花哨、奢侈的学习用具家长最好不要购买,这样既不利于孩子课上集中精力学习,也容易让孩子形成虚荣、攀比的心理,还会导致孩子消费观念的扭曲。”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亢晓梅说,“家长在选购辅导书时更要视孩子的能力而行,切勿盲目、重复性地购买,这样不仅无法取得辅助学习的效果,还会为孩子增添很大负担。”(本版撰文 见习记者 王音 本报记者 张雯婧 实习生 李璐 摄影 刘耀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