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力”我们的普遍认识包括两种极端的观点:智力是先天既定的;智力是后天可塑造的。
俊杰小朋友是我们班后来转过来的孩子,今年5岁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都没有在本该的年龄得到充分的发展,把“哥哥”说成“德德”,把“舅舅”说成“够够”;数字只会写123,更不用提10以内的加减法了;最基本的圆形,三角形,直线横线都不会勾勒。。。这种种现象让作为老师的我们很是担忧和苦恼,多次与他妈妈交流后听得最多的是这句话:俊杰太笨了,一点都不聪明,怎么教都不会,唉,我和他爸爸上学时候学习也不好,可能是遗传吧!”
从俊杰妈妈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她更倾向于“智力是先天既定的”她可能认为智力是固定不变的。她还可能会根据俊杰拥有多少知识来判断他的智力。如果俊杰不能写出1—10的数字她可能就认为他是不聪明的,如果能写出来,就认为是聪明的,因为她教过他。其实“聪明”被定义为;一个儿童能很好的使用语言(而且是社会的主流语言),和其他大多数儿童一样使用相似的方式来考虑问题。
而我却和俊杰妈妈的观点持不同看法。
奥林是我一手带大的孩子,我见证了他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心眼似乎来的比其他人早一些。经常和他妈妈交流奥林在家和幼儿园的表现。他妈妈就一直告诉我,奥林经常为了做好一件事情坚持很长时间,从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进步和成长。有一次她妈妈问我:一个人能不能变得更聪明?带着这个疑问我又开始查阅资料,观察孩子以及总结我自身的经历。然后我给了她一个很肯定的答案:能!
那为什么能呢?我更倾向于“智力是后天可塑的”,或者说是可变的,动态的,凭个人成长经历我体会到“智力通过经验,互动和反思得到发展。”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有一颗做好幼儿教育的心。所以,工作中我尽可能的根据儿童的学习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和适应能力来评估他的智力,而不是根据他知道东西的多少或能记忆的知识多少。平时与孩子相处都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工作:观察孩子能做什么;如何对新经验作出反应,以及在经验和经验之间所做的联结。
在我眼里俊杰的智力是可塑的。他的智力会随时间而变化,也会因有备的环境而变化,甚至他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变得有智慧(画画,描数字,听故事等)。同样其他孩子也是如此。比如:豆豆通过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和提问表现出他的智力;真真想出了如何让他的积木不倒塌;皮皮看到滑倒的小朋友而表示难过同情。。。这些都反映出智力的可塑性。。。
教师:杜艳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