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第一次听老师说了“执拗敏感期”这个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宝贝的困惑一下子得到了答案~
表现一:
每天我上班时都会打一两个电话回家,每次如果奶奶忘了让宝贝接,自己随手接了,那宝贝一定会不依的,非得要挂了重新打,由她接了才行;
表现二:
在路上遇到熟人,让宝贝喊人,那是万万不行的,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在我们的要求下跟别人挥挥手,表示再见(为了不肯喊人,宝贝挨过几次打了,受数落、挨熊的次数就更多了,想想心里真是很难过,对不起宝贝,妈妈太无知了。);
表现三:
每次买回来新衣新鞋新袜,宝贝是断断不肯穿的,一般都得我强制性的给她穿上。不过只要穿上过一次,以后再穿就不会遇到麻烦了;
表现四:
每次和宝贝一起上楼梯,宝贝会指挥我:“妈妈你别上,等我先上”。我乖乖地站着等宝贝上完了,得到允许了才能上。如果我不小心自己和宝贝一起上了,或者在宝贝前面上,那就得退回去;回到家打开门后,宝贝也要求自己先进屋,然后我再进屋。
表现五:
如果我抱了别的宝宝,宝贝就会急急地往我怀里挤,一边挤还一边说:这是庆庆的妈妈,庆庆喜欢妈妈。
表现六:
下楼骑滑板车,自己玩得乏味了,把滑板车丢在了一边。一看到其他小朋友走近了,就急忙跑回来,抓起滑板车,说:这是我的滑板车!生怕别人玩她的东西。我和庆奶奶斥她“小气鬼”!哄着让她和小朋友分享玩具,一般时候宝贝会同意,可有时也会拒绝,这让我们大人很没面子,也觉得宝贝太自私了,这时我们就生硬地从她手里把玩具“抢”出来给熟识的小朋友玩,常常惹来一场哭闹;
……
面对孩子的这些执拗表现,我们做家长的由于自己的无知,把过错归咎于孩子身上,好言相劝不成时,就训斥或打骂,让孩子受了不少委屈,想想真是很对不起孩子!
西西妈妈
教师点评:
“……是我的”也是人的基本意识,没有这个意识人就没有安全感。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这是我们学校的习语之一。同样,别人也不可以拿或者支配我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学校的习语之一。
儿童和成人对分享的认识非常不一样。成人习惯于分享食物,儿童则不愿意;成人习惯于共享玩具,儿童则要看情绪,看对象。这种情况儿童大一点会有所转变。但是,有些成人不了解儿童的这个特点,用成人社会的道德观评价儿童,说儿童自私,有些家长甚至忧心忡忡,上纲上线。这完全没必要。
拥有一样物质,才能得到这一物质背后的精神。如果拥有这一东西过于艰难,物质背后的精神就在这艰难的过程中被遗忘了。艰难的获得过程改变了儿童原有的目标,占有欲取代了精神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