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进餐习惯能保证宝宝摄取足够的营养和正常生长发育。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能可导致营养不足。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要做到: (1)不带着玩具上餐桌:每次吃饭前,家长协助1岁以上的宝宝自己将玩具收起,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有助于宝宝专心就餐。若拿着玩具吃饭,宝宝有可能一会摸玩具,一会抓食物,很难保证食物的清洁。 (2)饭前洗手:不论是自己能独立进餐的宝宝,还是需家长喂饭的宝宝,都应在吃饭前帮助宝宝用清水,肥皂将手洗净。从小坚持饭前洗手,有助于宝宝长大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宝宝吃饭时应保持稳定、愉快的情绪,精力集中地吃饭。即使是宝宝在吃饭过程中做错了事,也不要大声训斥,最好等饭后再处理。情绪不好会导致食欲下降。吃饭时,家长的谈话内容都应围绕着饭菜,不要为了鼓励宝宝好好吃饭而说,快点吃,这些饭都吃了就带你出去玩。这样宝宝会因急着出去玩,而不好好吃饭。 (4)宝宝进食环境要安静:不要在进食的同时听收音机,看电视及作其它游戏,使其注意力分散。
(5)不要勉强宝宝进食,更不能强迫进食:宝宝饥饿、进食,饱感、停止进食,然后再出现饥饿和进食等,这是一个生理过程,不能人为地改变,当宝宝不愿进食时,说明他已不再饥饿。不要以大人的饥饱想法去强迫宝宝进食,这样会造成宝宝的逆反心理,拒绝进食。逼迫进食会造成脾胃功能损伤,消化失常,导致营养不良。 (6)不要追逐宝宝进食:宝宝吃饱了就不想吃了,家长不要以自己饥饱感来度量宝宝还没吃炮,于是逗着宝宝吃,宝宝躲避大人就在孩子后面追着去喂食,这样宝宝会把吃饭当成玩耍,躲躲藏藏,吃一顿饭用1-2个小时。 (7)定时喂养:与母乳按需喂养法不同的是在添加辅食或1岁以后儿童的一日三餐时要定时喂养。养成定时喂养习惯后,每当到时喂辅食时,儿童的消化功能处于兴奋状况,有食欲,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快,有助于食物中营养的消化吸收。 (8)自己动手进食:应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动手进食的能力。孩子开始自己进食时手的动作配合不好,常把饭喂到嘴外,这没有关系,孩子会慢慢学会吃饭的,应鼓励孩子继续自己吃。吃饭前给孩子戴上围嘴,吃完饭后把面部或嘴擦干净,就行了。通过吃饭可锻炼孩子两只手协调动作,促进大脑发育。 (9)教育孩子不挑食,不偏食,不过食:孩子发育需全面均衡的营养,单一食物所含的营养素不全面,应鼓励孩子吃粗粮,各种蔬菜,豆制品,鱼、肉等,不要挑食、偏食。否则摄取食物营养不全面,影响该子生长发育,造成营养不良,另外进食要有度,不能过量。过量进食造成营养过剩,以脂肪形式堆积在体表及体内脏器,形成肥胖病。肥胖可导致肺功能受损,进而出现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脏病等。 (10)零食有度:零食是对三餐进食的营养补充,是辅助的。不要过多地吃零食,以致到吃饭的时候,肚子一点不饿,吃不下饭,影响宝宝营养摄入。 总之,养成宝宝良好的进餐习惯要从多方面入手;吃饭的环境要安静,不要有干扰;吃饭时宝宝要坐正,紧贴饭桌,专注的进食;大人在旁,边吃边鼓励宝宝吃各种菜肴,说某种菜如何有营养,好吃,并带头进食;在宝宝吃得很好时,要控制食量,不要过饱,引起消化不良;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只要做到了这些,并持续下去,宝宝的良好的进餐习惯一定会养成。
|